中芯國際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芯片加工廠商,雖說比起國際著名代工廠商台積電來說,有著不小的差距,但隨著一步步發展,目前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如今中芯國際攤牌了,拿出66億美元進行投資,台積電被將了一軍,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呢?中芯國際做了什麼?
聊這兩個話題之前,不得不先提及中芯國際此前受到的影響,早在2018年,中芯國際曾向ASML訂購了一台EUV光刻機,但由于老美的「干擾」,以至于最后并沒有接收到設備。
後來在2020年,由于中芯國際致力于擴產14nm制程工藝芯片,再次被美方盯上,使用「手段」將14nm制程芯片的生態供應鏈「切斷」。
準確來說是限制所有除了DUV光刻機之外的14nm制程半導體制造設備向中國市場供應,導致中芯國際目前的14nm工藝芯片產能并沒有得到很大突破。
好在中芯國際通過自己的努力,向世界各地企業購入二手半導體制造設備,以至于針對于14nm制程芯片的產能獲得了少量提升。
當然,要說產能有著實質性突破的還是28nm制程的成熟工藝芯片,截止2022年的時候,中芯國際已經連續四次擴產28nm工藝芯片,為此建造了四座晶圓加工廠。
而台積電魏哲家也表示,本身28nm制程工藝成熟芯片已經可以滿足市場超過80%的行業需求,尤其是在如今智能汽車和自動駕駛的概念出現之后,將會給成熟工藝芯片帶來更大的需求量。
反觀先進工藝芯片目前幾乎更多見的只有手機、平板、PC端設備等方面,需求量遠比成熟芯片工藝更低,甚至由于此前囤積先進工藝芯片的緣故,目前已經出現了過剩的情況。
從這一點上,中芯國際的擴產無疑占據了先機,台積電被「將了一軍」,但中芯國際并沒有選擇結束擴產的計劃。
因為老美目前聯合了日本與荷蘭對中國半導體制造設備供應進行封鎖,此前是針對于EUV光刻機和14nm制程光刻機生態設備,但如今是針對于DUV光刻機實施斷供。
荷蘭企業ASML更是率先放出達成協議的消息,不過對于ASML來說限制中國市場半導體設備供應無疑是「血虧」的。
所以同時也聲明協議需要時間落地,大概2023年5月份左右才能履行協議內容,所以在此之前呼吁中企抓緊時間購入包括DUV光刻機在內的半導體制造設備。
而根據目前的消息顯示,中芯國際將2023年的年度資本開支從50億美元提升到了66億美元,目的就是擴大DUV光刻機的購入。
按照每台DUV光刻機8000萬美元的價格來說,預計將向ASML追加購入20台DUV光刻機,不過目前也有消息稱將會是22台。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ASML在2021年DUV光刻機產能超過220台的記錄來說,這22台DUV光刻機的訂單,火力全開僅需1個月的時間即可量產完成。
這對于中芯國際的14nm和28nm制程工藝成熟芯片而言,將會是一個不小的產能提升,原先能夠實現日產10億顆芯片的成績無疑可以實現再一次提升。
中芯國際作為國內最大的芯片代工廠商,產能的提升無疑也意味著國內芯片需求進一步實現自給自足,這無疑是好消息。
那麼大家對于如今中芯國際追加購入22台DUV光刻機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