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芯片領域卡我們脖子的實際上是中國人,真的如此嗎?
2023/03/08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說過一句話:卡我們脖子的實際上是中國人。

起初我并不認可,但是翻過大量資料后,我不得不承認任正非說的這句話。

根據公開信息, 全球芯片公司的CEO或創始人大都是華人。例如:GPU領導者英偉達創始人為美籍華人黃仁勛、代工巨頭台積電創始人為美籍華人張忠謀;AMD CEO為美籍華人蘇姿豐。

更令人驚訝的是,國產芯片廠商無論是設計、制造,還是材料、設備方面與歐美日差距巨大。

排名前十的芯片設計已經沒有內地企業;台積電量產3nm,領先中芯國際3代;材料方面基本被日本企業把控,等等。

我們引以為的傲華為海思、長江存儲被打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需要變賣資產、裁員降薪來續命。

中國人在芯片技術與管理方面頗具實力,但國內芯片企業遠遠落后于對手,這種尷尬現狀是如何造成的呢?我們又該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

真正卡我們脖子的是中國人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說:一直以來,在芯片問題上,咱們都以為是老美卡了我們的脖子,但實際上真正卡我們脖子的是中國人。

看到任老的一番講話,你是不是覺得有點蒙?自己會卡自己的脖子?但事實真的如此!

先來看一張圖片:

這是2022年12月6日,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舉行的移機典禮。

照片從左至右依次是:AMD CEO蘇姿豐,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蘋果CEO庫克、ASML CEO溫彼得、台積電總經理魏哲家、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

8位大佬有6位是華人,而參加的活動是台積電美國鳳凰城的移機典禮,而正是這家公司在2020年9月開始不再為華為代工,這是多麼的諷刺。

更令人諷刺的是美國總統拜登居然說: 「歡迎台積電回家」,難怪台灣民眾說台積電要被掏空, 台積電變成了「美積電」。

諷刺的背后是心寒,因為台積電是全球領先的芯片代工企業,市場份額高達60%,工藝制程達到了3nm。

內地芯片制造水平最高的是中芯國際,目前工藝水平僅在14nm,無法為華為代工麒麟芯片,這也是華為手機難產的根本原因。

所以任正非說 「真正卡我們脖子的是中國人」這絕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惡意中傷,而是事實如此。

除了照片外,還有一個表格,看過之后感覺更無力了!

這是2020年全球芯片設計廠商排名前十的公司, 其中8家創始人或CEO為華人,但10家公司卻是清一色的海外企業。

如果沒有美國的制裁,那麼表格中會出現9位華人,因為華為海思會排在設計公司第五位,將會是唯一的內地芯片設計商,而創始人一欄將會是任正非。但哪里有那麼多如果呢?

尷尬的是,現在博通、英偉達、AMD、聯發科等不再向內地出售先進芯片了。

除了芯片設計外,芯片材料領域的華人更多更牛,目前芯片材料排名前十的科學家,中國人占了六席,有五位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中科大培養的頂級人才去了美國,幫助美國培養人才、研究材料,尷尬嗎?無奈嗎?心寒嗎?但這就是現實。

國內芯片人才奇缺,美國硅谷卻擁有25萬華人精英。台積電在鳳凰城的工廠招聘300人,卻有1萬人報名,而且大部分是中國人,這些工人都是「制造業的高手」。

看到這里,你該相信任正非說的話了吧!那麼究竟是何原因造成這一現象呢? 還要從我們自廢武功開始說起!

國產芯片是如何自廢武功的

芯片對各行各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到耳機大到飛機,水下的潛艇地上的汽車,哪怕是飛到太空的衛星和探測器都離不開這小小的芯片。

如今,隨著AI、大數據、云計算的快速發展,對芯片的依賴更加嚴重,各國開始鉚足了勁在芯片領域賽跑,我國也不例外。

但是在20年前,我們因為種種原因多次 「自廢武功」,最終導致我國的芯片產業嚴重落后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而芯片人才也流向了美國。

1、下馬貓熊系統

EDA即工業設計自動化,是芯片設計必需的軟件工具,因此也被稱為EDA工具。

早期的芯片十分簡單,設計師可以手動完成芯片設計、布線,但隨著芯片不斷的更新迭代,芯片設計變得越來越復雜,就必需使用自動化工具。

EDA最早于1981年開始商用,并在1984年舉辦了第一個以EDA為主題的銷售展覽,才開始被人們接受。

我國的EDA工具最早以學術研討會的形式開始。

1978年,廣西桂林舉行了一次「數字設計自動化」研討會,當時有來自67個單位、14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的核心就是研發國產EDA工具。

1986年,全國17個單位、200名專家齊聚北京,決心用「兩彈一星」精神,研發自己的EDA工具,徹底打破巴統協議的限制。

7年后,國產EDA工具問世,被命名為「貓熊系統」,寓意為國之瑰寶,珍貴且稀有。

貓熊系統由28個設計工具組成,代碼達到了180萬行,具備仿真模擬、自動布線、版圖編輯、版圖驗證、功能描述、測試等功能。

貓熊系統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也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推廣,短短一年時間就開發了近200種集成電路、7個實用化單元庫。

最重要的是國產貓熊系統價格只有進口系統的1/10,甚至美國廠商也開始采用貓熊系統。工程師們憧憬著貓熊系統的未來,如何超越國際三巨頭。

然而一件事徹底改變了這一切,1994年「巴統禁令」取消,EDA三巨頭( 新思科技、鏗騰電子、Siemens EDA)趁勢進入中國市場。

清華、復旦、北京集成電路設計中心、華晶半導體在三巨頭的誘惑下,紛紛臨陣倒戈。一時間「造不如買」的呼聲甚囂塵上。

貓熊系統逐漸被拋棄,1993年到2008年15年中。三巨頭兼并重組,擴大市場,提高技術;而國產EDA則一片沉寂,丟了市場、也失去了人才。

2、下馬光刻機項目

光刻機被稱為工業制造皇冠上的明珠,是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的關鍵設備,被世界各國競爭。

目前光刻機主要被荷蘭ASML掌控,EUV光刻機更是ASML的獨門生意。內地企業就是無法購買到EUV光刻機,因此無緣7nm以下制程的芯片,華為的麒麟芯片也無法制造。

實際上,我國制造光刻機的時間比ASML還要早,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就開始著手研發光刻機,而那時ASML還沒有誕生。

1974年—1977年,國家多次召開半導體設備及材料攻關大會,這期間我國成功研制出了分布重復式光刻機,電子束曝光機等世界一流的設備。

1981年,中國第一台半自動接近式光刻機研制成功,三年后,中國研制出分布光刻機,精密度達到了3微米,性能指標直逼當時如日中天的美國的4800DSW光刻機。而此時的ASML還是飛利浦旗下的一個半導體業務部門,并處于虧損狀態。

正當科研工作者準備鉚足勁超越美國時,光刻機項目被突然下馬。原因是:我們的經濟不支持持續的研發投入,因為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已經吃不上飯了。

實際上根本原因還是改革開放后,部分人的思想發生了變化,自主攻關意識受到了歐美發達國家的影響,認為「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就這樣購買和租賃進口設備成為了「時髦」,甚至擁有進口設備或電器成為了當時實力的象征。

內地光刻機企業沒有了資金來源,被迫宣布倒閉,至于人才可想而知,要麼轉行,要麼遠走他鄉。

而ASML卻在遙遠的荷蘭埃因霍溫成立了,盡管它一度窮的連一杯咖啡也喝不起,但始終堅持研發,咬牙挺了過來。

最后在荷蘭政府的支持下,拿到了美國先進技術,搖身一變成為了全球最大、實力最強的光刻機公司,台積電、三星、英特爾、中芯國際等公司排隊購買設備。

如果我們不自廢武功,即便研發不出EUV光刻機,浸沒式DUV光刻機是絕對沒問題的。

3、漢芯造假門

2006年1月17日,一個重磅炸彈扔向了國產芯片領域,對芯片自主研發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在清華大學水木清華BBS上,出現了一篇「上海交大陳進教授芯片造假的文章」,也就是著名的「漢芯造假」門。

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取證,調查組得出了最終結論: 「漢芯一號」造假基本屬實。但當時的陳進已經帶著11億的科研經費,躲到了美國。

陳進是如何炮制了這麼一個驚天大案呢?

2002年,留美博士陳進回國,在上海交大受到了熱情的歡迎,大家認為陳進是不可多得的芯片專家,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必定能夠造出先進的國產芯片。

終究還是「崇洋媚外」害了自己啊!

就這樣陳進成為了寶貝疙瘩、芯片明星。短短一年后,陳進團隊推出了「漢芯一號」,經過專家組驗證后,一致認為: 芯片優異,打破國產芯片的紀錄。

就這樣陳進升任上海交大微電子研究院院長,并且拿到了更多的研發資金。隨著「漢芯二號、三號」的推出,陳進的造假終于被發現了。因為漢芯的跑分和摩托羅拉的一款芯片跑分極為相似。

原來,陳進造芯后,發現芯片研發實在太難了。于是他讓在美國的弟弟購買了摩托羅拉的芯片,然后打磨掉Logo,再印上漢芯的Logo,冒充自主研發。

事發后,陳進攜款逃跑,在美國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卻害苦了國內從事芯片工作的博士、教授、工程師們。

項目被撤、資金收回,很多芯片公司都轉型了,國內芯片人才只能轉行,或者離開。慶幸的是,龍芯挺了過來,否則唯一的真自主CPU也不存在了。

漢芯事件讓我國自主研發芯片停滯了十幾年,直到中興事件爆發。

當我們認為改革開放是十全十美的事情時,「造不如買」的思想植入了部分人的大腦中,最終導致了貓熊系統、光刻機的下馬。

當我們決心再搞自主研發時,「漢芯造假」事件爆發,國產芯片項目紛紛下馬,這無疑是釜底抽薪,國產芯片直接停滯了十幾年。

而大洋彼岸的美國,芯片領域發展的如火如荼,英特爾、高通、博通、英偉達等先進芯片企業層出不窮,直接將我們芯片人才收割了。

而薪酬待遇也是造成芯片人才外流的一大因素。

用一組數據來說吧,畢竟數據更具有說服力。

中芯國際工程師年薪15萬左右,普通研發人員13萬左右,博士也不過30萬年薪;

台積電員工薪酬平均數為46萬,是中芯國際的3倍;

三星電子年薪74萬,是中芯國際的5倍;

東京電子曾發過一次夏季獎金,平均高達14.9萬,相當于在中芯國際干一年;

ASML人均年薪87萬,是中芯國際的6倍。

AMD的設計工程師年薪高達140萬,英偉達軟件工程師年薪也突破了百萬,遠超中芯國際。

對比之下,中芯國際給的實在太少了,一個月一兩萬在上海真的沒啥吸引力。當然大家可能會說,中芯國際在美國的打壓下很不容易,可是誰又容易呢?

現在和以前不同了,不能總靠喊口號、講奉獻了,是時候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了,要不然大家寧愿送外賣,做直播了。

在管理人才方面,任正非就做的很好,華為的天才少年200萬年薪,直接和中芯國際CEO梁孟松的薪酬對接(2021年梁孟松年薪223萬,離職風波后提高了待遇)。

中芯國際CEO才拿200多萬,難怪造不出7nm芯片!網友的質疑也是有道理的!

寫到最后

芯片研發最關鍵的就是人才,畢竟所有的芯片都是人造的,它不是神造的。

我們也不能因為個別的造假、貪腐而自廢武功,芯片、材料、設備必須要持續的投入研發。

人才方面,要大幅度提高科研人才的待遇,尤其是有真才實學的,徹底解決他的難題,讓他心無旁騖的搞研發。

最后,希望國產芯片不斷地突破,早日實現逆襲超越。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