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出貨100億顆,中國占比50%,阿里成功接棒「華為」!
2023/03/16

造芯過程最復雜的是制造,但一切則起源于設計研發,華為5nm芯片的誕生,讓該環節被誤以為「簡單」,實則華為并非實現完全「自主化」,在核心的芯片指令集架構、EDA軟件上,依舊要高度依賴于歐美企業。

而目前能夠實現商用獨立架構技術的,全球范圍內也就英特爾ARM公司,分別壟斷著桌面端以及移動端市場,在過去的二十余年時間里,沒有任何企業能夠撼動其地位,這也體現了芯片研發設計的困難重重。

高度全球化的屬性,助力了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但在老美「自私自利」的芯片規則啟動之后,中國半導體被強行「孤立」,一切都變得相當「揪心」,注定了處于供應鏈中的企業無一幸免。

X86架構和ARM架構都被美國掌控,中斷了中企「夾縫求生存」的途徑,只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了自主化技術上,而完全開源的RISC-V架構成為了首選,在華為、阿里等企業的推動下,RISC-V生態逐步轉變成了「中國陣營」。

根據最新的數據傳出,RISC-V架構芯片在2022年成功出貨100億顆,其中中國占據了一半的份額,而阿里的努力終究獲得了回報,成功接棒了「華為」,這能否成為中國半導體逆襲的轉折點呢?

半導體新勢力崛起

要想提速芯片產業體系的自主化,首先要解決的是「源頭」問題,指令集架構隨即被擺上了台面,要想打破美技術體系密不透風的「壟斷」,未來就得放棄對于X86以及ARM架構的采用,RISC-V架構順應時代應運而生。

ARM雖然是英國企業,且有著獨立自主的技術體系,但在美資本的一步步逼迫下,外加上實際掌控者孫正義的執意拋棄,已經讓企業喪失了對應的「自信心」,逐步向老美身邊靠,從放棄授權華為V9架構開始,ARM公司就已經做出了選擇。

雖然搭載RISC-V架構的芯片已經問世,但受到生態搭建問題的影響,實際的應用范圍有限,ARM架構和谷歌安卓組成的「AA組合」,造就了一個強大的生態體系,這也是完全壟斷市場的因素,同樣微軟和英特爾組成的Wintel體系,也是牢不可摧的存在。

目前國內手機廠商采用的正是「AA組合」,但要知道華為此前同樣如此,在芯片規則啟動之后,兩家企業相繼的放棄合作,讓華為手機業務陷入「至暗時刻」,高度依賴的局面很容易就重蹈覆轍。

而蘋果公司對X86架構的「背叛」,把老美對于指令集架構的壟斷「撕開了」口子,搭載ARM架構的M1芯片,成功入局桌面級市場,輕便的同時還能滿足高性能需求,直接將英特爾的X86架構劣勢無限放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嘗試利用ARM架構入局桌面級市場。

英特爾自然是不可能妥協于ARM架構,于是就對新崛起的「中國陣營」感興趣了,集結了大量的資金參與RISC-V架構的研發,這也為該架構未來發展前景注入了「能量」。

阿里奠定「中國式領先」

在華為、阿里的領銜之下,中國掌握了大量的核心優勢,阿里發布了首個RISC-V高性能芯片開發平台無劍600,目前已經進行了開源處理,提供給開放社區內的芯片研發人員使用,逐步將芯片設計簡便化。

阿里玄鐵RISC-V生態大會,在三月初迎來首屆的舉辦,各項重要數據被公布,平頭哥半導體累積發布了8款RISC-V芯片,2022年RISC-V處理器全球累積出貨100億顆,而中國則占據了其中的一半。

在國際領域內,阿里牽頭的「中國陣營」, 成立了11個技術小組,累計參與到29個技術方向的標準制定,在軟硬件生態建設上,阿里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毫無疑問第二個華為誕生了。

根據行業內專家的預測,到2025年RISC-V處理器的出貨量,將突破到800億顆,屆時可支持的使用范圍將越來越廣泛,如果能夠成功應用到手機上使用,屆時對于海外高端芯片的依賴是能夠解決的。

但想要達到「AA組合」的影響力,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布局,但好在中企已經掌握了這個未來產業的「主動權」,堅持自主化體系的搭建,才能徹底擺脫歐美的掌控,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