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為了進一步掌握高端芯片產業,老美開出了520億美金的建廠補貼,邀請台積電、三星等芯片公司赴美設立代工廠。說是邀請,但實際上卻是依靠自己制定規則的能力以及美企手中的芯片訂單,迫使台積電、三星赴美設立芯片工廠。
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那就是能夠讓美國本土重新掌握高端芯片的制造產業,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那就是芯片代工的成本大幅度增加。結合近期發生的事件,就有外媒分析表示 「美芯片法案開始失效了」。
首先, 台積電在赴美設立代工廠的態度上發生變化,劉德音明確表示「無法接受」赴美建廠的部分條件。前不久,美商務部公開了《芯片與科學法案》的細節規定,其中,明確要求赴美設立代工廠并獲得補貼的芯片公司,要將自己的機密數據(客戶清單、芯片產能、訂單數量等)提交給美國官方。
并且,通過運營美國工廠所獲得的利潤,台積電還需要償還之前所拿到的補貼,最多需要償還所獲補貼金額的75%,也就是說台積電實際到手的補貼,僅為原來的25%。
韓國半導體巨頭SK海力士首席執行官樸正浩也表示, 美國「芯片法案的」半導體補貼申請相當困難,公司將更審慎地考慮是否要向美國政府申請補貼。
其次,就是之前提到的成本問題了,受到供應鏈轉移以及人才缺口的問題,台積電美國工廠的成本要比台灣高50%甚至更多。
這樣一來, 每投產一片晶圓台積電與台灣工廠相比都是要虧錢的,要不是有美承諾的補貼,台積電也不會痛快的赴美建廠并且他偶產。如今, 老美卻在建廠補貼上動手腳,你說台積電、SK海力士這些外企能不氣嗎?所以說,劉德音的表態更像是一種警告,并明確透漏了台積電在這件事情上的底線。
最后,在這次美商務部公布的新規定中,還要求獲得相關補貼的芯片公司,未來十年內不得在存在競爭關系的國家投資。
這就會極大程度的芯片代工機構的運作效率,之前芯片企業可以在中國生產并銷售芯片。如今,這些投資卻都要放在美國,在美國生產之后通過海運或者空運的方式,運往中國進行銷售,對于企業而言這只會憑空增加成本和管理難度。
最后,芯片產業的成功離不開全球化,老美擅自修改規則致使企業無法實現全球化運作,本身就影響了相關企業的營業收入。如今,更是在建廠補貼的問題上「動手腳」,難免會引發芯片代工巨頭們的反抗。
而當下這種反抗的勢頭已經出現,正如外媒所說「美芯片法案已經開始失效了。」當補貼已經無法吸引代工廠赴美投資之后,原來美精心設計的既定路線就會發生改變。
結合之前富士康赴美設立代工廠的真實案例,台積電、三星等芯片代工機構赴美設立代工廠,大機率也會成為一座無法正常運作的「空殼」工廠。
反觀國內市場,在國產替代的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芯片企業開始在核心技術領域深耕。從成熟制程工藝下的芯片產品開始實現自給自足,中芯國際也是連年創造營收、凈利潤的新高。對此,你又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