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珠峰高百倍!研究發現:地球內部還有兩片外星大陸
2023/04/25

對于地球的基本結構,我們雖然不如專業的研究人員知道的那麼詳細,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有一個大概的體系, 不過科學的發展就是這樣, 隨時都會有新的發現可以顛覆我們的認知。

按照最前沿的研究的結果, 在地球的內部竟然還有兩片外形大陸,高度甚至超過了珠穆朗瑪峰的百倍以上。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地球的結構變成一個透明的模型,就能清楚地看到, 中心的地核實際上是被兩只手托著的,二者分別在太平洋和非洲的下面。

發現外星大陸

那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的呢?事實上這個結論并不是今天突然得出的,早在上世紀70年代,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的團隊就已經有了初步的觀察, 按照他們當時搜集的數據,在地球最內部有兩個以前沒有得到注意的板塊。

當地震波經過這里的時候,明顯和周圍的其他空間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而且這個差異一直都非常穩定, 這也就意味著這是兩個穩定結構,所以他們推測很有可能是密度超過內核平均水平的巖石。

其實在地層研究當中,這樣的現象并沒有什麼特別的,出現的機率也并不低,所以那個時候研究團隊沒有引起重視, 只是對它們進行了標記,然后做了命名和觀測記錄,但是卻沒想到,它的變化慢慢超出了人們的預想。

我們知道,地震發生的時候就會出現地震波,而地質研究機構就會在這個時候記錄下各個關鍵區域的變化,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這兩個70年代發現的區域從外部特征上看變得更加清楚了。

從整個地球外部的視角來看,就像一雙手在虔誠地把地核捧在手心一樣,經過綜合的數據分析,他們發現這兩個區域的高度超過了一開始的估計,竟然超過了一千多公里,比我們知道的世界最高峰還要高。

橫向也達到了三千多公里,如果放在地球表面,完全已經可以被定義為兩塊大陸了,因為十分突兀, 而且總是讓人有些擔憂它的影響,所以有人又把他們稱為地球之瘤。

形成的原因

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一般來說,巨大的巖石都集中在地球表層,而地球最核心的區域幾乎都是接近液態的物質,這里不僅溫度極高,而且壓力也非常可怕。

這樣兩塊巨大的巖石就這樣出現在地核附近,而且還保持著自己的狀態將近半個世紀沒有發生變化 ,什麼樣的情況才會導致這樣的現象能夠保持到現在呢?

一些專家認為這肯定是一種非正常狀態,很有可能是來自外部圈層的板塊碎片因為某種運動進入到了地球內部, 甚至有可能這個碎片其實是來自地球之外的空間,比如一些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后,像手槍的子彈一樣穿入了其中。

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科學家要想證實這些猜想,必須要找到充足的證據,目 前的情況來看這并不能實現。

當然,建立一個合理的模型本身也是有利于后續研究的,比如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 這兩個區域的巖石確實很有可能來自外部空間,而且離我們不遠,就是地球的衛星月球。

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誕生大致上和其他的行星差不多,都是從一開始的一個小結構不斷吸附空間當中的星際物質,然后經過漫長的演化才形成的, 是你知道月球是怎麼產生的嗎?

按照所謂的大碰撞分裂學說,它其實來自做早期地球附近的一個不成熟的行星,但是後來二者之間突然發生了碰撞,產生的巨大碎片就是月球的原型。

本來是可能會進入到茫茫太空的,但是地球的引力剛好能夠把它牽引住, 而剩下的其他碎片就像隕石一樣降落到了地球表面。

當然具體的過程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一種觀點認為其實是主體部分掉在了地球上, 形成月球的基礎只是比較小的碎片,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是正好相反。

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這個機構認為,無論是哪一種, 不成熟的行星碎片有很大可能就是兩個地球之瘤的來源,只不過它并沒有因為內部的高溫高壓發生融化,因為它本身的物質組成和地球有很大的差異。

不成熟的行星其實和早期的地球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但是因為它的體積質量相比之下都要小很多,所 以雖然主要也是金屬鐵作為物質基礎,但是還有很多多余的雜質, 導致綜合的密度系數要低很多。

這樣一來, 當它撞上地球的時候,密度小的物質就會被甩出去,而密度最大的金屬部分就帶著巨大的慣性沖進了地球內部,而外部的地殼結構很快就能把路徑填充起來,這就讓它被徹底封在了里面。

結語

邏輯上講這個假說確實說得通,但是要想確定它到底是否準確,還是需要進一步的細致研究, 尤其是對于它為什麼可以這麼長時間沒有受到內核的影響,對此也有一些相關的探討。

但是在細節上依然存在問題,當然也有可能整個模型都會被推翻,兩個外形大陸的來源或許還有其他的可能,只有弄清楚它的歷史,才能預測其未來發展,未雨綢繆。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