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芯國際相當于「攤牌了」
2023/03/31

台積電,三星各自加大高端芯片的布局,投入幾百億美元參與研究,建設生產線。中芯國際并沒有選擇跟風,而是選擇市場需求較大的成熟芯片參與布局。

雖然中芯國際最高可以實現14nm芯片量產,但目前手中的12英寸晶圓工廠項目均用于生產28nm及以上芯片。有美媒表示:中芯國際相當于「攤牌了」,在新興產業高速發展情況下,成熟芯片已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芯片制造產業鏈的變數越來越大,中芯國際也受到更多的關注。

一方面人們對高端芯片有很高的期待值,希望某一天也能達到台積電,三星的水準。另一方面ASML將調整DUV光刻機出貨規則,先進制程較高的DUV浸潤式光刻機恐怕無法出貨。

這或許會導致中芯國際進一步調整生產計劃,當然,目前來看還不會影響項目的正常進行。根據ASML表示,依然可以為客戶滿足成熟芯片制造的需求。

所以中芯國際手中四座12英寸晶圓廠項目是可以照常進行的,這些晶圓廠都是用于生產28nm及以上的芯片,滿足智慧型手機、消費電子、物聯網等各行各業的需求。

有美媒表示,中芯國際針對成熟芯片的布局需求徹底「攤牌了」。

中芯國際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稱,在2021年晶圓代工廠中,成熟制程的市場占有率是75%。

這說明來自成熟芯片的需求非常大,的確值得中芯國際積極參與布局。需求大是市場因素,客觀來看中芯國際目前還不能獲得EUV光刻機供應,無法得到像台積電,三星一樣的供應鏈支持。

所以中芯國際更需要調整自身發展路徑,找到合適的方向,所幸成熟芯片市場有廣闊的需求空間,國內將為中芯國際提供更多的訂單機會。

要知道,小米、OPPO、vivo等一線手機品牌都開展了自研芯片項目,可以將自主設計的芯片交給中芯國際代工。在雙方滿足合作條件的情況下,在國內實現自產自銷。

去年中芯國際實現了72億美元的營收,其中有74%的營收占比來自中國市場,其余的26%營收份額來自海外。由此可見,中芯國際在國內取得了很大的經營回報,隨著IC芯片設計客戶的生產需求增加,相信中芯國際來自國內的營收會更高。

為了給客戶提供產能保障,中芯國際規劃了未來5到7年內的中芯深圳、中芯京城、中芯東方、中芯西青工廠項目,達產后累計可實現34萬片/月的產能目標。

這已經不是小數目了,台積電在南京工廠的擴產項目最高只能達到10萬片/月,和中芯國際的產能存在不小的差距。有人擔心台積電到大陸工廠擴產28nm,會不會搶走了中芯國際的生意,其實沒那麼容易。

台積電的生產重心一直放在高端芯片,所以對于成熟芯片的產能是存在不足的。成熟芯片客戶未必能從台積電手中獲得充足的產能,因此必須尋找產能足夠的制造商合作,比如中芯國際。

另外,台積電對大陸市場的態度顯而易見,張忠謀公開支持美國對華半導體的政策,劉德音更是強調大陸只占台積電業務的10%。這兩位一個是台積電的創始人,一個是董事長,他們的言論都沒有偏向中國大陸。

所以在關鍵時刻,台積電未必能提供想要的支持,美國一句話就能改變台積電的立場,更不值得將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但中芯國際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企業,發展至今二十多年,助力國產芯片持續進步,是中國實現70%芯片自給率目標的重要支柱。

中芯國際選擇在成熟芯片參與布局,無疑是明智且正確的。這塊市場需求量大,機會不小,中芯國際有產能,有技術,沒有理由放棄。不過和台積電不一樣的是,中芯國際不會打價格戰。

台積電,三星都有意降低成熟芯片代工價格,要是中芯國際也參與其中,很可能會失去產品本身的優勢,將來要是想恢復正常的價格就不容易了。

綜合來看,中芯國際選擇對成熟芯片攤牌是有原因的,只有先在成熟芯片市場站穩腳跟,獲得更多的營收支持,才能不斷攻克先進制程技術。待將來時機成熟,或者國產光刻機取得最終突破,高端芯片同樣未來可期。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