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三年時間里,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打壓可以說是在不斷升級,起初是針對華為、中芯國際等部分中企的單邊制裁,如今則是聯合日、荷等其他盟友對整個中國芯片產業的「圍剿」。
美國之所以不計代價的發動「芯戰」,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自身科技霸權,同時它也非常清楚,斷供將會給美半導體市場帶來嚴重的反噬,且無可避免。但日、荷等國不同,它們此刻完全就是「陪太子讀書」,被強行「拉下水」,因為不把半導體設備賣給中國,對他們百害無一利。
正因如此,在荷蘭宣布實施對華半導體設備出口限制措施后,ASML面向中國市場緊急發聲、極力解釋,表示無法出貨的只是部分先進DUV光刻機,單次曝光率為38nm的NXT:1950i仍可出貨,主營業務為成熟芯片制程的客戶不受影響。
除了ASML之外,就連高通、英特爾等美企也對限制措施持反對態度,擔心會就此失去中國市場的支持。在外界看來,相比荷蘭和其他地區或企業,日方其實是最不應該成為美霸凌主義對華實施斷供的簇擁者。
一方面,在諸多關鍵領域,日本廠商的業務重心一直以來都在中國市場,不只半導體設備,還有豐田汽車、索尼相機、三菱空調,東芝和富士通的PC產品配件等等,都離不開中國消費者的支持。
另一方面,對于華為等中企的處境,日方曾感同身受。在上世紀80年代,以東芝、NEC為代表的日本廠商,在全球半導體芯片市場一度占據「半壁江山」,無論是芯片產量或者質量,都達到了最頂尖的水準。
于是,自詡為科技霸主的老美感坐不住了,開始利用基礎技術優勢,通過不正當手段打壓日本半導體,并親手釀造了著名的「東芝慘案」,迫使后者簽訂《美日半導體協議》。自此,日本半導體開啟了「盛極而衰」的漫長道路。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即便被老美「毒害」如此之深,可日方仍認不清現實。就在3月31日,日本宣布了一項重磅決定,將對沉積、刻蝕等多達23款芯片制造核心設備進行出口管制。
很顯然,對于中國半導體產業,日方是徹底「撕破臉」了,寧肯不顧曾經的屈辱和眼下的利益,也要跟隨老美腳步。只能說曾經的「東芝事件」給日方帶來的教訓還不夠深刻。
可以預料,對于日方盲目的斷供舉動,我國必然不會忍氣吞聲,強而有效的反制措施也將不期而至,例如限制稀土材料、光伏硅片、激光雷達等技術產品的出口。更關鍵的是,中國消費市場也大機率會掀起一波自發的「抵制潮」。
當然,反制不是目的,只是讓對方知道,中國早已不是百年前的任人欺負的時候,我們握有足夠的「王牌」,歧視和欺凌行為,終究是要付出代價的!
客觀來說,面對美日荷三方「圍剿」,國產半導體芯片的發展接下來可能會遭遇更大的阻力,但絕不會就此停下前進的腳步。
光刻膠材料的國產化推進就是最好的證明。2020年日本部分大陸芯片廠商斷供光刻膠后,僅僅兩年時間,南大光電、徐州康博等國內光刻膠廠商打破了壟斷,并把制程升級到了14nm制程。
如今日本對23款芯片設備的斷供,儼然正在步光刻膠的后塵。因為自從華為遭遇斷芯后,國內市場就徹底摒棄了「買辦」觀念,早已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而且,人民日報也不止一次的提醒:中國芯的崛起之路沒有捷徑,核心技術買不來、外企靠不住,我們不能再抱幻想,只有加大研發、埋頭苦干,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卡脖子」局面。
過去早已多次證明,中國人從來不懼封鎖,你越是封鎖,我們就會變得越強大。盾構機如此,半導體產業亦會是如此,中國芯的崛起只是不太久的時間問題,至于現階段不愿賣給我們設備的美、日、荷等國,總有他們求著我們買、我們都不一定會買的那麼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