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亮劍:14nm以上芯片,采用全國產EDA設計,不再依賴美國
2023/03/31

眾所周知,EDA被稱為「芯片之母」,目前基本上所有的芯片設計,都會用到EDA。

但事實上,EDA不僅僅只能用來設計芯片,還可以用于綜合驗證、物理設計、仿真、測試等等環節,考慮到現在的芯片,都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晶體管,可以說目前的芯片企業,沒有EDA是寸步難行。

大家也都清楚,之前EDA市場,基本上被美國的企業所壟斷,Synopsys、Cadence,Siemens EDA(位于美國,被西門子收購)這三家企業是巨頭。

2021年的數據,這三家企業拿下了全球約80%的份額,拿下中國90%+的市場。

這就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后果,那就是國內的芯片企業,都依賴美國的廠商,華為、龍芯等都不例外。

在全球一體化的情況之下,這都不要緊,大家能買到EDA使用。但是現在正如張忠謀所說,目前全球化已死,美國已經將600多家中國企業拉入了「實體清單」。

像華為,就因為被拉入了「實體清單」,所以使用EDA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可以說,EDA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國產芯片產業的發展了,所以這幾年國產EDA廠商們,努力的研發EDA,在工藝上不斷進步,在全流程上不斷努力,以期對國外的EDA進行替代。

而近日,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為芯片設計EDA工具團隊,已經聯合國內EDA企業,基本實現了14nm以上EDA工具國產化,2023年將完成對其全面驗證。

這意味著什麼,相信大家都懂的,意味著在14nm及以上的工藝,我們已經不需要再依賴美國的廠商了,可以完全自主化了。

而目前14nm以上的芯片,其實是占芯片市場絕大部分份額的。2022年28nm以上的芯片比例都高達75%,14nm以上芯片就更加不用說了。

其實不只是EDA,華為在眾多的芯片產品上,都進行了國產替代,比如前幾天任正非表示稱,華為用三年時間內完成13000+顆器件的替代開發、4000+電路板的反復換板開發。

可見,只要肯努力,不管是EDA,還是芯片,或者操作系統,甚至光刻機等,都能夠實現國產替代的,從低端先開始,再慢慢向高端、向先進工藝進發。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