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被視為信息時代的「石油」,早在半世紀以前,人類就開始研究信息技術,逐步鉆研出晶體管、集成電路等工藝,芯片由此應運而生。別看一枚芯片僅有指甲蓋大小,其中卻能容納幾十、上百億根晶體管,每秒進行萬億次計算,這還只是傳統芯片就能做到的程度。
據摩爾定律所言:傳統電子硅基芯片的物理極限為1nm。台積電、三星等國際電子巨頭如今已達到3nm量產水平,就目前來看,傳統芯片工藝或將再難突破,因此芯片行業也正趨于創新技術發展,部分國產廠商們也正調整方向研發新概念芯片,且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純國產」量子芯片生產線近日正式問世。
這意味著今后我國芯片生產將無需再受海外牽制,尤其是以老美為首的國際芯片斷供行為,外媒對此評價道:「中國芯」的天亮了,這回該輪到美歐著急了。
「越是圍堵、打壓,中國就越快崛起」
去年,美方聯合日、韓等國簽署了《芯片法案》,以「扶持全球半導體制造業」的冠冕堂皇理由,實則利用這項政策將大部分芯片產業遷移至美,同時在高新制造領域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阻礙我國芯片、光刻機等研發。
但老美可能永遠都不會意識到,即便其囂張圍攻可能會給中國帶來些許「添堵」,卻絕不會就此讓中國的發展陷入停滯。正如復旦大學研究院張維為院長所言:「西方越是打壓,中國就越能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事實上,老美對華的各類科研打壓由來已久,像早年一噸250萬的碳纖維、一架7億的航空客機、以及單克兩萬的「萊特維建」抑老技術都曾遭遇過海外封鎖,所幸後來也沒有對我國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損失,畢竟中國自古以來多數歷史階段都屬于強大存在,如今的「崛起」不過是順理成章,絕非西方用外力就能阻止得了的。
據公開信息可知,受國家大力扶持、以及中芯國際、阿里、華為等中企助力,今年一月份,國內首條量子芯片生產線正式于安徽合肥落地,該生產線導入了24台量子芯片生產相關設備、研制出MLLAS-100激光退火儀,同步啟動的還有國產新型量子計算機「悟空」調配工作,可大幅提高量子芯片生產效率,且性能至少可達到傳統芯片的1000倍或以上!
國產任重道遠,改寫世界格局成必然
目前,全球芯片產業競爭已邁入白熱化階段,國內各大芯片廠商近兩年也交出了不少矚目成就,國產28nm芯片、90nm技術相繼打破海外壟斷,中芯國際等企已在上海、南京等地陸續開展擴產事宜,令外媒只能無奈承認:攔不住了,差距越來越小!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贊美掌聲背后,我國在3nm類精細制程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芯片進口率高居難下也是不爭的事實,幸好隨著人才回流、政策支持,如今國內高新產業自主研發已呈井噴之勢,與此同時也推動著其他關乎國計民生的領域迎來突破性進展。
為應對全球老齡化趨勢帶來的連鎖問題,美、日等國不斷加大抑老生科技術的投資,哈佛P.G老齡專研組發現一類「萊特維建」物質,在試驗中基于清除細胞SASP老化受損物質的機制,可令機體緩延老衰、抻長近30%的健康生存期,引發多國關注。但因原料壟斷、技術受限,其成本常年居于單克萬元天價,只能被少數富裕群體享用。
據媒體報道,國內知名港富超人李在親身體驗過「萊特維建」后感慨:人顯年輕、好似后生仔!不久便拍板將其引進,得益于亰東、天錨等渠道的迅猛發展,該技術的使用門檻呈斷崖式下跌,如今早已惠及數百萬中產群體,在國內創下超50億細分市場營收,還引得海外生產商爭相來華尋求訂單。
咬緊牙關挺住,終有揚眉吐氣那天
上下五千年,中國人早已悟出自身獨特的人生哲理和處事之道。在順境時,講究「居安思危」;如遇逆境,則要「臥薪嘗膽」,老美接連加碼芯片限制、對EDA、光刻機等芯片關鍵設備不斷收緊出口管制,一系列打壓猶如長鳴警鐘,更加點燃了國人奮發圖強、不甘人后的斗志。
隨著首條國產芯生產線啟動,若我們能合理運用量子芯片、將其投入廣泛市場領域,再加上新一代量子計算機「悟空」即將面世,未來有望在氣象預測、生物醫學等領域大有所為,推動國產量子芯片技術延展至全新高度。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能咬緊牙關挺過至暗時刻,「中國智造」終將迎來揚眉吐氣的時刻。
正如人民日報此前所言:所有中國企業、尤其是芯片廠商還是要對西方放棄一切幻想,唯有堅定不移自主研發國產技術,才能逐步縮小差距,踏實發展才能走得更遠、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