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是芯片進口大國,每年從國外進口的芯片數量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據相關部門統計,僅2022年我國就從國外進口5384億顆芯片,支出費用高達4156億美元。
據悉,這5384億顆芯片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5nm、7nm芯片,而我國還不具備生產這種工藝制程的芯片的能力,因此在5nm、7nm芯片上我們依然被‘卡脖子’。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看看華為就知道了。
早年,華為具備設計5nm、7nm芯片的能力,并且這些芯片在台積電的代工下實現量產。隨后,華為遭受打壓,沒有代工廠商愿意給華為代工芯片。無奈之下,華為只能向高通采購5nm芯片,以此維持手機業務運行。
強如華為這樣的科技標桿都在芯片上受制于人,更不要說其他企業了。為此,人民日報發聲:核心技術買不來、要不來、討不來。
在人民日報的號召下,國內半導體公司痛定思痛,開始在芯片技術上下功夫,實現了芯片技術的多項突破。
比如中芯國際在國內建立多條28nm芯片生產線,大規模量產28nm芯片;合肥已經建成光子芯片生產線,我國在光子芯片領域達到世界主流水準;概倫電子實現3nm工藝節點,這讓我國在芯片設計領域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而在今天,國產芯片又傳來好消息,我國在射頻芯片領域再創佳績。
菜鳥射頻芯片出貨量突破1億片
4月6日,據國內媒體《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菜鳥物流科技主導的精準射頻芯片出貨量突破1億片,這樣的出貨量在物流企業中位列第一,這是國產芯片的又一突破。
據悉,菜鳥主導的這款芯片名為RFID芯片,這款芯片搭載在電子標簽上。在這款芯片的加持下,電子標簽的識別率大大提升,能夠達到99.9%的識別率,這能很好的解決金屬、液體識別度難的問題。
從RFID芯片項目發布到出貨量突破1億片,這僅僅用了不到2年時間。那麼RFID芯片出貨量突破1億枚有何現實意義呢?我認為有三點可講。
第一,能推動物產業和供應鏈產業的升級,早日實現數字化轉型。
第二,電子標簽識別是第三代識別技術,相較于第一代的條形碼識別、第二代的二維碼識別技術,電子標簽識別商業用途更廣。RFID芯片出貨量突破1億片,這有益于電子標簽識別技術的普及。
除了RFID芯片出貨量突破1億片外,近段時間我國在芯片市場還傳來其他好消息。
近段時間我國有多款芯片傳來好消息
神農一號芯片:除了菜鳥主導的RFID芯片外,近段時間我國推出了好幾款芯片,其中就包括神農一號芯片和龍鷹一號芯片。
據悉,神農一號芯片是河南大學團隊研發的芯片,這款芯片是地方雞基因組系列液相芯片,它能精準的感知雞的生產環境,對雞的保護、鑒定、開發起到推動作用。
一直以來,人們對芯片的認知還停留在PC端、手機端、衛星、數碼相機、汽車領域。反觀農業芯片領域,很多人都一無所知。此時,神農一號芯片的發布填補了我國農業芯片的空白,這值得我們推崇。
龍鷹一號芯片:除了農業芯片神農一號芯片外,車載芯片也傳出了好消息。據悉,芯擎科技宣布7nm的智能座艙芯片‘龍鷹一號’芯片實現量產,這款芯片已經被搭載在新能源汽車身上。
據悉,龍鷹一號芯片的整體性能媲美高通驍龍8155,這充分的體現了我們在車載芯片領域已經達到世界主流水平。
當然了,這款芯片還存在一個缺點,那就是芯擎科技只有設計該芯片的能力,卻無生產該芯片的能力,一旦台積電不愿意代工生產,那麼龍鷹一號芯片就無法供應了。
不管是RFID芯片,還是神農一號芯片、龍鷹一號芯片,這表明了我國在芯片設計領域具有極強的實力。
但在芯片代工領域,我們仍然存在短板。在此,希望中芯國際、上海微電子等半導體企業能夠再接再厲,實現芯片代工技術、光刻機技術的突破。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不被人卡脖子,實現芯片產業的自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