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三星已經實現了3nm的芯片制造能力,并且還在朝著2nm芯片的方向努力。而大陸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掌握14nm芯片量產能力。
這還是運用了荷蘭ASML的DUV光刻機。而國產光刻機量產制程為90nm。假如全面斷供,是不是意味著中國芯片能力只有90nm呢?情況望周知。
一顆芯片的誕生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大致分為設計、制造、封測三大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會運用到大量的軟硬件技術。
比如設計方面需要EDA工業軟件、架構技術、IP模塊。制造方面會用上光刻機、刻蝕機、離子注入機、薄膜沉積等等設備。至于封測環節,更是需要大量的材料技術,每一種材料的背后又是一套完整的產業鏈。
而這樣的產業鏈環節遍布整個半導體行業,至少有成千上萬條。讓一個國家地區完全掌握獨立制造芯片的能力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多只能掌握相應的半導體設備技術,完成一系列的制造步驟。
芯片是高度全球化的產業,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每個國家地區都在芯片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不過由于一些國家頻繁干擾芯片行業的市場秩序,給芯片全球化帶來諸多變數。
從EDA軟件到EUV光刻機,再到芯片原材料,幾乎都有對應的規則束縛。這不僅讓人好奇,假如遭遇了全面斷供,以國產廠商能夠量產90nm制程光刻機的條件,是不是意味著中國芯片能力只有90nm呢?
只能說這個說法有些片面了。首先要分清純國產和國產的概念。
前者代表的是任何一個生產制造的環節幾乎都采用自研技術。后者指的是基于全球化產業鏈,采購了國外的半導體設備,然后在國產廠商自主技術的加工處理下,實現產品的支持。
純國產可以做到90nm,但國產的話中芯國際已經能實現14nm芯片量產了。了解了這一改變,再來回答假設的疑問就不難得出答案了。
那就是即便遭遇了全面斷供,中國芯片的能力也不止90nm,而是能夠根據掌握的國產技術和已經采購的設備來完成芯片加工制造。
通俗點講,國產廠商從ASML手中采購了可生產14nm芯片的DUV光刻機,那麼以后就能持續生產下去。
不管其他國家是怎樣的態度,都不會影響已購的半導體設備持續使用。
其實想想就能明白,賣出去的設備還能阻礙客戶使用嗎?這就好比做生意,商家把商品賣出去了,哪天突然反悔還能跑到客戶的家中告訴他不能使用嗎?或者說收回客戶的產品,說商品不賣了。
如果是這種做生意方式的話,恐怕商家的信譽將徹底崩塌。所以賣出去的商品是沒有阻礙使用的道理,也不會收回,頂多就是提供售后服務,對設備進行維修保養等等。
而且觀察美國的做法,所有的行動措施都是針對未出售設備進行的。在供應商與客戶進行交易之前,就制定好了規則。
這說明美國不會干涉已售設備的運營,否則光刻機作為全球聯網的設備,美國一句話就能讓ASML切斷設備運行。這比美國費盡心思拉攏日本,荷蘭合作還要干脆,但美國并沒有這麼做。
所以只要國產廠商采購了充足的光刻機,那麼就能完成對應制程芯片的制造。
中芯國際和ASML建立了長期的采購協議,雙方曾簽訂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訂單,涉及DUV光刻機。按照ASML透露,美日荷三方達成了協議,但不會影響2023年的營收。
可見ASML還有時間繼續交付設備,保障與客戶的合作內容。ASML預計今年將提升25%的銷售額,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有望達到22億歐元。
若果真如此的話,ASML今年向中國出貨的光刻機大約在100台左右,這些設備基本上足夠未來一段時間內使用了。
仔細想想ASML為什麼會告知美日荷三方達成協議,明擺著要讓客戶抓緊時間下單。若是ASML能全面滿足客戶需求的話,也未必是件壞事,至少有靈活應變市場的能力。當然,不管ASML能否繼續供貨,說到底都是國外的技術。
在保持合作的同時,自研技術也得跟上,加大自主研發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