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進口總額逼近3萬億,5000多家企業卻退出,華為任正非說對了
2023/03/03

美修改芯片規則,對華為等國內廠商實施斷供后,國內廠商認識到自研自產芯片的重要性。

尤其華為麒麟9000等芯片暫時無法生產后,作為5G技術最先進的廠商的華為,只能推出4G手機,這讓國內廠商意識到必須掌握芯片自主權,不敢再依賴高通等美芯。

于是,大量的企業進入芯片領域內,再加上,國內對芯片企業的補貼,2020年成為國內芯片企業大爆發的一年。

數據顯示,全球每新增20家芯片企業,其中19家都是來自國內,八成的RISC-V高級會員都是國內廠商。

如今,兩項芯片核心數據公布,看完之后卻有點大跌眼鏡。

根據國內相關機構公布的數據可知,2022年有超過5000芯片企業注銷或者退出,數量被2021年增長一倍還多。

尤其是2022年的最后幾個月,注銷或退出的芯片企業超過2300家,大量的芯片企業退出,難免又讓想起了騙補,弘芯事件就是最好不過的例子。

另外,2022年國內進口芯片數量雖然減少了970億顆,同比下滑超過15%,但進口芯片總額超過了4100億美元,將近3萬億元。

也就是說,國內廠商進口芯片的數量減少了,但單價卻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在高端芯片方面,國內廠商依賴進口的局面并沒有得到緩解。

據了解,超5000家芯片企業退出,一方面是因為芯片研發制造本身就重資產行業,還需要大量的時間經驗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

例如華為海思芯片,經過多年的打磨,從麒麟970開始,才逐漸進入高端市場并被認可,麒麟9000芯片吊打同期的高通、聯發科芯片。

芯片制造更是重資產行業,建廠動輒都是百億、千億的投資,重要設備還需要從ASML等進口,在美不斷修改規則的情況,又增加了新的難度。

另一方面是芯片行業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台積電、高通、英偉達等拿下了絕大多數的市場,賺走了大部分的利潤,導致其它芯片廠商利潤比較低,生存環境差。

就像三星和台積電,工藝基本同步,但台積電的市場份額是三星的好幾倍,很多訂單都流向了台積電。

再加上,芯片半導體行業已經開始下滑,台積電都表示今年訂單將會下滑4%左右,英特爾、美光以及三星等也紛紛削減開支,甚至是裁員。

這就導致新興芯片企業的日子更難過。

當然,超5000家芯片企業退出,進口芯片額度再超400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任正非說對了,芯片研發沒有捷徑可走,必須一步一個腳印。

關鍵是,芯片行業雖然是重資產行業,但光砸錢也是不行的,還需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以及材料學家等。

因為研發設計芯片相對容易,生產制造芯片就難很多,這不僅需要先進的材料,還用到先進的設備,像光刻機等,這些都是材料、物理工程事干。

所以美芯片修改芯片規則后,華為就全面進入芯片半導體領域,還在終端制造和材料方面突破,并投資國內芯片產業鏈,集合國內廠商優勢共同突破。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