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4月5日,將迎來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清明節。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清明節是祭祀先祖的重要節日,平時漂泊在外的游子們,若有條件,都會紛紛回家,掃墓祭祖,緬懷祖先。
人類最原始的信仰,包括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早在上古先民時期,人們就將天地和祖先放在了心中很重要的一個位置。清明節掃墓祭祖的背后,承載了中國人的孝道文化,弘揚了孝順長輩的傳統美德。
清明節掃墓的時間,并不局限在當天,具體要看當地的習俗講究。比如有些地方,是「前三后四」,有些地方是「前十后十」,只要有顆孝順長輩的心,在日期上倒是沒有非常嚴格的要求。
不過,提起今年的清明節, 我們這的老人說,今年清明很特殊,是「二節相逢」。你們知道,指的是哪兩節嗎?背后都有啥講究?那就借這篇文章,跟大家說說,有關民俗文化的一些知識,不妨做個了解。
這其中的第一個節,自然就是清明節了。我國民間向來有「四五清明」的說法,但并非每一年的清明節都是4月5號,要根據太陽運行的路線來定,一般在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今年的清明節,在4月5日,即農歷閏二月十五。
清明節最常見的民間習俗,除了要回鄉掃墓祭祖外,還包括踏青郊游、植樹造林、吃雞蛋青團等等。據史料記載,早在唐玄宗時期,清明就成為了當時的法定節假日,還有文字記載道,「寒食、清明四日為假」。這個節日背后,一方面寄托了人們對祖先的哀思,另一方面也是在用一種方式歡迎春天的到來。
大家對清明節不陌生,但是提到接下來這個「寒食節」,相信很多年輕人并不太了解。
寒食節的起源,跟晉國公子重耳(晉文公)的臣子介子有關。介子一直陪在重耳身邊,不離不棄,輔佐其成為一代名君后,便和母親歸隱山中。重耳為了迫其出山,命人放火燒山,但是介子堅決不出來,最終被火燒而死。重耳為了紀念介子這名忠臣,便下令在介子死去的這一天,禁火寒食,從此就有了「寒食節」。
寒食節也屬于中國的傳統節日,它的具體日子,在夏歷冬至后的第105日,一般是清明的前1、2天。今年的寒食節,剛好在4月4日,即清明節的前一天,和清明節緊挨著。古時候,每逢寒食節,人們會在寒食節開始的3天時間里,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因為和清明節靠得比較近,因此延續到現在,這兩個節日的習俗,已經逐漸融合在了一起。
提到寒食節,大家一定要記得晉國這位重臣介子,這也是這個節日延續到現在的意義,是在提醒人們,要忠君愛國,做個正直有抱負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寒食節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用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往年的清明節,通常還有一個節挨著,叫「上巳節」,具體的日子在農歷的三月初三,因此又叫「三月三」。但是,今年因為閏二月的原因,比較特殊,清明節排在了農歷閏二月,就和「上巳節」錯開了。今年的「上巳節」在4月22號,比清明節晚了半個月左右。
古時候,每到清明節,古人會格外關注當天的氣候情況,因為人們認為,可以根據清明當天的天氣特點,來判斷一年的農業收成。如果清明下雨,就是「清明有雨是豐年」,降雨量增多,有利于春天播種,自然就利于豐收。
總的來說,今年的清明節,剛好和寒食節挨著,又和上巳節錯開了,十分少見,因此就有了老人們說的,「二節相逢」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