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目前台積電和中芯國際均被稱之為「一哥」,但不同是台積電是國際芯片市場上的「代工一哥」,反觀中芯國際則屬于是中國大陸上的「芯片代工一哥」。
不得不說,兩者的差距是不小的,尤其是針對芯片代工水平上,但隨著中芯國際的進一步發展,公布了2022年營收數據之后,有外媒稱:中芯國際「反撲」開始?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
首先不得不提及的就是目前台積電和中芯國際的戰略部署并不相同,前者針對先進制程工藝芯片進行研發和量產,后者則針對成熟制程工藝芯片進行擴大產能。
這就很像曾經的「技工貿」和「貿工技」的區別,台積電則屬于技工貿概念,而中芯國際目前屬于被迫實施貿工技的戰略部署。
主要原因就是中芯國際目前受到的限制,要知道此前早在2018年,中芯國際就曾向ASML訂購了一台EUV光刻機,但由于老美干涉的緣故,最終這台EUV光刻機并沒有交付成功。
以至于即便目前中芯國際具備7nm制程工藝量產技術,也不具備設備要求的7nm制程工藝量產能力,所以完全可以說是設備緣故影響的。
後來中國市場再次被限制無法購入14nm制程工藝半導體生態設備,以至于目前中芯國際只有中芯南方一個14nm制程工藝廠區。
為此,中芯國際再次被迫放棄14nm制程工藝芯片擴產計劃,轉而選擇成熟工藝的28nm制程技術,短時間內向ASML大量購入設備。
并同時開啟建廠計劃,直到2022年9月份,位于天津的中芯西青廠區正式開工建設,預計月產能將會達到10萬片晶圓,但實際上這并不是第一個建廠項目,在此期間陸續下達了四個建廠計劃。
除了中芯西青和原先擁有的中芯南方、中芯北方之外,另外三個廠區分別是中芯京城、中芯深圳和中芯臨港,除了中芯南方之外,其他五座晶圓廠均主打28nm制程工藝芯片。
直到如今,中芯京都目前已經開始進入投產階段,中芯深圳已經開始投產,而最后下達的建廠項目中芯臨港和中芯西青也分別處于主結構封頂階段和土建階段。
除了廠區陸續建立成功,中芯國際在設備上也迎來了好消息,根據ASML的官宣結果,基于美日荷聯盟協議尚未落地的緣故,2023年向中國市場供應設備的營收將會達到22億歐元。
針對于一台DUV光刻機大概價值處于2000萬美元出頭,22億歐元折合美元大概處于23億左右,換算成DUV光刻機大概能夠超過100台。
而中芯國際作為國內最大規模的晶圓代工廠,這100台DUV光刻機中將會占據不小的比例,同時也會給該企業帶來不小的產能。
當然,最令人關注的還是中芯國際的營收,根據2022年營收數據出爐,中芯國際以72.7億美元的「戰績」帶來了不小的掌聲,同比增長達到了34%。
不僅如此,中芯國際實現了2021年和2022年連續兩年營收同比增幅突破30%,帶來了中芯國際蒸蒸日上的發展趨勢。
此外,中芯國際在毛利率上也有著一定程度的突破,達到了38%,創下該企業毛利率的歷史新高度。
通過以上數據,有外媒對此進行報道稱中芯國際「反撲」開始了,台積電危險了!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
要知道中芯國際目前的主打芯片制程是28nm工藝,這款28nm制程的成熟工藝芯片能夠滿足市場上超過80%的需求,加上由于智能汽車市場的出現,針對于28nm制程芯片的需求將更大。
而台積電是主打先進制程,可先進制程芯片更多用在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上,目前由于產品千篇一律的緣故,產能漸漸開始過剩,所以在這方面并不能討到好處。
那麼28nm工藝就成了一個「風口」,同時也發現了中國市場對台積電的重要性,這也是該企業重啟南京28nm廠區的主要原因。
但基于中芯國際很早之前就開始布局的緣故,所以台積電單靠一個南京28nm制程芯片廠區,并不能對中芯國際造成太大的威脅。
那麼大家對此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幫忙點贊、收藏、轉發哦,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