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說:「清明上墳有四忌,子孫后代要牢記」,指的啥?有道理嗎
2023/03/30

清明節,是一個以「祭祖」為主題的盛大傳統節日,當中還穿插著一些春游踏青活動。那首家喻戶曉的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就將清明節的情緒和天氣特點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全國各地過清明節的方式,略有不同,比較常見的,包括上墳掃墓、植樹踏青、插柳辟邪、放風箏求好運等等。這些民俗活動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就是清明上墳了。

每逢清明節到來,人們會準備好各種祭祀用品,來到祖先的墳前進行祭祀,以表達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同時也是在向子子孫孫弘揚孝道文化,倡導要敬宗愛族。受傳統思想,「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的影響,關于清明上墳,民間有諸多的習俗和禁忌。

像我們這的老人,就常說,「清明上墳有四忌,子孫后代要牢記」,說的是清明上墳時,要跟子孫后代說清楚4大傳統忌諱。那這四忌,分別指的啥?有道理嗎?下面就來具體說說。

第1個忌諱:忌輩分不分

古人的說法:日常生活中,要遵循「三綱」,包括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不能忘了本。因此,清明上墳時,要依據輩分順序來,按照父、母、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以此類推。

現代人的理解:「清明上墳」這個儀式背后,有一個很重要的教育意義,就是教導子孫后代要尊敬長輩,做一個孝順的人。在區分長輩、晚輩時,按照傳統,輩分就是一個很明確的指導標識。因此,忌輩分不分,也是在提醒子孫后代,要明確自己的輩分,學會尊老愛幼。

第2個忌諱:忌帶病掃墓

古人的說法:受封建思想影響,古人認為,生病的人身子較弱,去到墳地這種「陰氣」比較重的地方,可能會招惹上一些不好的東西,導致病情加重。

現代人的理解:生病的時候,人的身體和情緒,都會處在一個比較低迷的狀態中。墳地大多在戶外空曠的地方,帶病掃墓,被風一吹,很容易受寒,再加上如果是在比較親密的親屬墓前,還容易帶來極為悲傷的情緒。從這兩個方面考慮,就建議生病的人,要好好在家休息,不宜帶病掃墓。

第3個忌諱:忌年邁老人上墳

古人的說法:俗話道,「人過七十不上墳」。在古人看來,墓地周圍的「陰氣」較重,70歲以后的老人,本身陽氣就弱了,去上墳會不太吉利,可能會「折壽」。

現代人的理解:隨著年紀的不斷增長,人體的各項機能,都逐漸處在衰退的階段。一大部分年邁老人,會存在腿腳不便、精力不足等情況。如果跋山涉水走到墳前,很容易摔跤,再加上情緒波動,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第4個忌諱:忌急著走人

古人的說法:清明上墳時,人們通常都會給逝者燒紙錢。古人認為,紙錢燒給逝者,是為了讓他們在陰間有錢花,一定要燒完再走,不然祖先有可能收不到,并且還有不尊敬祖先的意思。

現代人的理解:給去世的親人燒紙錢,已經是流傳了幾千年的風俗了。但是,現在都提倡文明祭掃,如果可以的話,更建議用其它方式來替代燒紙錢,比如送花、送黃絲帶等等,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或引起火災事故。如果一定要燒紙錢,那也不要急著走人,萬一吹來一股風,很有可能會引來一場火災。

這麼一解釋,相信大家就能理解,「清明上墳有四忌,子孫后代要牢記」,這句老話背后的含義了。對于這些傳統忌諱,我們可以用現代人的角度去做個理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我們的祭祖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下去,借此也教育子孫后代,要做個感恩的人,尊重傳統文化,尊敬長輩。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