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美科技競爭拉開帷幕以來,芯片問題就成了國內市場的當務之急。作為「工業糧食」,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航天航空等前沿科技,或者智慧型手機、PC等日常電子消費產品,都離不開芯片的支持。
然而,由于起步較晚,再加上早期受「貿工技」觀念的影響,國內半導體「缺芯少魂」的短板一直未能得到彌補,長期依賴進口。數據顯示,在過去三年時間里,中國集成電路的年均進口額高達4000億美元以上,約合人民幣2.7萬億元,規模遠超石油!
正因如此,在美國對華為等中企實施芯片禁令,且不斷升級限制的情況下,很多國人都不約而同開始關注國產半導體,期待「中國芯」能早日崛起,狠狠打臉西方霸凌主義。
但近期的一項調查數據卻反映出了國內市場一個比芯片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中國電網。截至目前,我國電網整體的負債已超過了3萬億元,這比國內芯片市場的年均進口額還要高出不少。
要知道,自愛迪生發明電燈之后,電力就逐漸成了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日常使用或者工農商等各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電力設施,例如台積電的5nm晶圓廠,一台EUV光刻機每天的耗電量就達到了3萬度。
按照正常邏輯,電網本該是一個穩定增長的盈利項目。那麼問題來了,我國坐擁14億人口,如此龐大的用電體系之下,為何中國電網行業非但沒有盈利,反而還巨虧3萬億元之多呢?原因或許有三方面。
首先,電力系統雖然不比芯片更復雜,但同樣也是一個技術門檻較高的行業,需要源源不斷的研發投入。數據顯示,中國電網申請的發明專利數量超過了2.1萬項,這背后所耗費的資金可想而知。
其次,我國山河廣袤、人口眾多,為響應國家號召,讓包括山區、草原等偏僻地區在內的所有國人都有電用,中國電網不計代價,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供電網絡的架設成本。
讓人感到驕傲的是,在中國電網的努力下,我國現階段是全球唯一一個實現了全民用電的國家!從這個角度看,之所以會出現3萬億的電網負債,主要都用在了國家建設和14億國人的幸福生活。
更關鍵的是,中國電網雖然在建設發展過程中耗費了巨大的成本,但并沒有急于回報,始終保持著非常低的電價,民生用電基本不超過0.7元,即便是工業用電,每度也只有1-2元。
以這樣的投入回報比例,哪怕再過100年,中國電網恐怕也難以收回成本。也正是因為有著完善的水電等基礎設施,再加上國家的政策扶持,蘋果等很多海外企業以及富士康等代工廠商,才鉚足了在中國建廠。
可沒想到的是,在中國市場「吃飽喝足」的蘋果和富士康,近些年卻不斷推動著產能外遷,大規模的在印度投資建廠,絲毫不顧及或可能對國內造成的失業潮。郭台銘甚至還大言不慚的表示,這些年是它們在給大陸「賞飯吃」。殊不知,若沒有中國電網的默默付出,哪會有他的今天。
當然,中國的電網企業不是慈善機構,該賺的錢還是要賺的,不把手伸向國內老百姓的口袋,并不意味著就沒有其他獲取營收利潤的渠道,否則拿什麼給那麼多的電力工人發工資。
海外市場就是主要營收來源之一,無論電力服務或者電價,中國電網都有明確的資費標準,雖然價格遠超國內,但依然非常受歡迎,與數十個國家地區都有著密切合作。就連美國的部分遠程輸電設備,也印有中國電網的字樣標識,由此足見中國電網在全球的影響力。
盡管中國電網如今負債累累,可它「國外賺錢國內花」的舉動是真沒得黑,值得其他國內廠商學習,尤其是那些仍心存「買辦」幻想的某些企業,該認清現實了,加大自研才是正道,否則只會繼續把「大頭利潤」拱手送與他人。對此,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