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余承東緊急行動,問界拆除所有華為標識
2023/04/03

華為進軍汽車市場的就是就強調不會造車,并且由任正非親自簽署文件,表示如果誰再建言造車的話,就調離崗位。

這一次任正非再次簽署了「華為不造車」的公告,并對華為logo在汽車產品的宣傳上提出嚴格要求。突發!余承東緊急行動,問界拆除華為所有標識,華為汽車業務的變革開始了。

消費者業務原本是華為最大的銷售來源,巔峰時期貢獻一半以上的營收。在余承東的帶領下,智慧型手機年出貨量可達1億台,手機產品暢銷全球。

配合其余的平板,筆記本等消費電子產品,毫不夸張地說,僅消費者業務就能撐起華為這個龐然大物的營業需求。

但是市場規則的改變讓華為消費者業務受到影響,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跌出市場前五,消費者業務被納入終端業務。余承東口中常說的「遙遙領先」已經很少聽到了。

不過華為并沒有放棄,而是開拓了智能汽車賽道,用銷售汽車的方式彌補智慧型手機營收的缺失。

不過和一般的廠商不同,華為進入汽車行業并沒有直接參與造車,而是利用ICT技術優勢幫助車企造好車,并借助華為體驗店等渠道銷售汽車產品,不僅要造好車,還要賣好車。

華為多次強調不會造車,但是關于華為汽車品牌的宣傳越來越多。

華為與車企合作的問界車型被貼上了「HUAWEI」的標簽,用于整車宣傳和當做賣點,給人一種華為已經下場「造車」的印象,甚至是借殼造車,于是公眾又開始揣測華為造車的立場。

就在3月底,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簽署了一份華為不造車的公告,有效期5年。

另外,任正非也對華為標志在汽車產品宣傳上提出了嚴格要求,不能將「HUAWEI」等標識用作宣傳賣點,總之在介紹汽車產品時,不能重點突出華為的標識,以免讓人誤解。

任正非下發通知之后,華為終端業務CEO余承東緊急行動,要求問界拆除所有標識。有問界銷售人員表示,在宣傳時不能再說「華為問界」了。盡管銷售渠道迅速執行了華為的指令,但余承東似乎存在異議。

余承東表示:「這個時代變了,這只會讓我們更加艱難!」

這句話的意思如何和任正非的決定聯系起來,可以理解為不造車會讓我們更艱難。不排除余承東內心支持造車的可能性,不造車是任正非的決策,多位華為高管也定下了華為不造車的策略。

但是余承東是做消費者業務出身的,明白消費者想要什麼,對華為有怎樣的期待。如果華為真的選擇造車,余承東有望重新消費者業務的輝煌。像賣手機一樣,實現智能汽車產品的大賣。

華為的決定和余承東的想法不一樣,為了公司考慮,余承東也只能顧全大局了。

那麼華為為何不造車呢?在許多巨頭紛紛下場造車的背景下,華為有實力,有資源。之所以不造車,或許有兩方面的考慮。

第一個方面:造車時間周期長,不利于華為提高現金流,增加盈利能力。

造車的難度比手機更大,智慧型手機一般只有幾百,幾千個零部件,而智能汽車需要用上幾萬個零部件。整合產業鏈資源是非常復雜的事情,造車的時間周期非常長。

華為需要在短期內建立穩定的汽車產業生態,若下場造車,將不利于華為提高現金流,增加盈利能力。初期往往是投進入的更多,賺回來的少。

第二個方面:汽車需要用上芯片,華為還無法解決芯片問題。

美國不允許代工廠給華為造芯片,汽車需要用上大量的芯片,華為目前還無法解決芯片問題,除此之外限制華為采購各種美國零部件技術。

以美國的態度來看,一旦華為親自造車,將來美國有可能上演同樣的伎倆,以「安全」問題為由,限制華為汽車發展。為了確保產業鏈穩定,能不受美國技術影響,不造車是最好的選擇。

華為不造車是經過深謀遠慮的,華為站在行業當中,比任何人都清楚造車的利弊。既然華為做出了這樣的選擇,那麼就應當保持尊重和理解。

難關需要華為自己渡過,旁觀者無法站在華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還是別干擾華為的發展節奏了,這也是對華為的支持。

AD
文章